每月召开高层次人才工作会议,定期汇集信息,建立跟踪机制,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条件支持清单;大幅提高科研启动经费支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青年教师牵头组建团队、申请国家重点课题;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交叉,打造课题攻坚团队,发挥人才协同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清华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近年来,清华大学持续加大汇聚一流人才力度,面向全球,主动出击延揽高端人才,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介绍:“2017年,学校党委根据党和国家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提出‘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通过引进人才,清华大学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工程、景观学、天文学、药学等新建学科的快速发展。2020年,清华大学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担任院长,助力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此外,学校鼓励院系对标学校发展目标确定自身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标准,推动院系将引才工作落实落地并成为自觉行动。
清华大学电子系青年教师汪玉,2009年入职助理研究员,2014年即被聘为教研系列准聘副教授,2018年被聘为长聘教授,2020年成长为电子系主任;短短几年,成为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全方位成长的杰出人才。其成长经历折射出清华大学用心用情培养青年人才的实践探索。
青年教师处于人生最有活力、最富创造力的阶段,学校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舞台、提供保障。“学校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他们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人才办副主任张强说。
记者了解到,2019年来,清华大学着力实施“水木学者”计划,育好苗、选好材,为处于学术生涯初期的青年人提供一流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生活待遇,让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厚积学术底蕴。同时,加大学术支持,着力解决青年人才成长的瓶颈问题,比如,为新入职教师建立科研启动费制度,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打破传统的“博导”制度限制,给予青年教师同等学术待遇,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教授同样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青年教师牵头组建团队、申请国家项目。
助力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清华大学明确教研系列教师至少40%工作量用于课堂教学等育人工作。在持续开展“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良师益友”评选基础上,学校设立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年度教学优秀奖,给予潜心育人的教师以崇高荣誉和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研究真问题。学校成立了高等研究院、数学科学中心、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脑与智能实验室、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智能产业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机构,大力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
“坚决破除‘五唯’,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 人事处处长王宏伟介绍,清华大学将继续以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学校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制约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副校长郑力介绍,学校建立了分系列管理制度,根据岗位职责设置三个职务系列:教研系列以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并重,自主选择学术研究方向;研究系列以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责,主要根据科研团队建设需要设置;教学系列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职责,主要面向量大面广的基础课教学需求设置。对不同系列教师采用不同评价标准。
清华大学还建立了准聘长聘制度,教研系列教师设置6年准聘期,到期后院系和学校通过同行评审等程序对其进行考核,遴选出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人才,建立长期聘用关系,鼓励他们从事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充分激励教师内驱发展的创新潜能。
多年来,清华大学坚持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牵头制定人才规划,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直接抓、抓具体。学校每月召开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会,多部门联动配合,优化人才服务流程,做好教学、科研条件支撑和生活保障工作。
“我们要坚持人才强校,把人才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上,为人才成长营造适宜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