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我国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以来,各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情况备受社会关注。
“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而首轮“双一流”建设的周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这意味着,2021年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起始年。近期一些高校已通过不同场合和方式介绍了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学科的情况。
近日,澎湃新闻围绕“双一流”建设中的系列话题,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做了一场专访。据刘俏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此次有两个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刘俏表示,未来五年,光华管理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继续推动学术、学科、学人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加强“有组织的科研”,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加大教材建设投入力度,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着重开发“讲述中国故事”系列教材和课程。在他看来,比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课程开发出来、教材写出来,记录共和国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的篇章,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在刘俏看来,从人才培养和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而言,说北大清华已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并不过分;但就学科和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来说,中国高校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能通过担任国内国际顶刊编委等方式,真正参与到学术研究问题的定义中,做引领者,而非追随者。
“我们还是要鼓励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国际交流中,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用国际通行规范做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在国际学术舞台和学术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做出引领性贡献,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不能把发英文期刊和发中文期刊对立起来,也不应把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对立起来。”刘俏说。
“外界可能会觉得商学院就是闹闹腾腾。但事实上,光华的学术氛围一直很浓,做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是需要安静氛围和沉得下来的心态。”讨论“双一流”建设话题时,刘俏反复强调,“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并不意味着发表论文不重要了,而是强调要做回应中国重大战略需求的高质量研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学术积淀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
“这样坚持下去,我相信再过十年,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也能进入世界一流。”刘俏说。
要培养对国家重大问题有关注、有情怀的一流人才
记者:你认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刘俏:“一流学科”建设核心还是要回归到教育的宗旨。就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而言,就是要回归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的宗旨。我们内部的十八字表述是:培养商业领袖,创造管理知识,推动社会进步。但更准确地讲,要完成涵盖学科、学术、学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的全面构建,能够引领和创新经济学、管理学教育。
记者:北大光华是如何衡量一个学科是否已成为“一流学科”的?
刘俏:“一流学科”要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做世界一流的学问,学科本身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且这三个维度同等重要。
记者:如你所说,建设一流大学和建设一流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你认为,一流的人才该具备哪些特质、达到哪些标准?
刘俏:在我看来,大学要培养的一流人才不单单是学生,而是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的“学人”。一流的学人应该对中国重大问题有关注度、有情怀。对于教师而言,其学术能力、学术影响足以参与到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包括对研究问题、学科发展标准的定义中。
这可能是对学人的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当然,我们也要鼓励人才多元化,给学人提供包容的学术氛围。
某种程度上,北大清华宣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过分
记者:去年,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阶段,部分高校宣布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甚至质疑。你怎么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刘俏:还是得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从学科、学术、学人角度来讲,假如一所大学的学科在全球有学术影响力,学者对学科发展有影响力,而培养的学生是处理国际事务的顶级人才,那这所大学就算得上世界一流大学了。
我觉得,从人才培养角度讲、从经济社会影响的角度讲的话,北大清华宣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达到了标准。
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好,很多重大问题都能自己能解决,正是因为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问题。公众的认知有时可能跟实际情况有些偏差。
但还不能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顶级水平。这种差距体现在,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影响、定义国际学术研究范式,我们在提升学科的全球影响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要鼓励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国际交流中,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一定要发英文顶刊,而不是把发英文期刊和发中文期刊对立起来,也不是把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对立起来。研究中国问题,与国际顶级期刊的发表并不矛盾,我们应该努力去引领研究的方向和范式,提升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能力。
若能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我相信再过十年,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也能进入世界一流。
另外,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不是大家重视了,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短期内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就说科学家不行,这是不理性的。这背后要依靠长期地、不断地提高研究的投入。
研发(R&D)涉及研究和开发两个概念。我国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投入的占比去年才突破6%,这一数据美国是17.2%、法国是25%。
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变化:将尊重科学家、强化科研落到实处,实打实地增加投入。“十四五”规划中将基础研究占研发比例提升到8%。
我想,再经过10年发展,中国科研方面也会出现很大变化。或许可以像日本一样,几乎每年都能拿一个化学或者物理、生物医学等方面的诺贝尔奖。
“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新型育人体系
记者:上一轮的“双一流”建设中,光华管理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建设成效如何?
刘俏:上一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我们涉及到两个“一流学科”建设,即应用经济学、商业管理。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中,商业管理被完全并到工商管理中了。
首轮建设周期中,我们主要在学术、学科、学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学术研究方面,鼓励教师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做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学问,也即着重强调研究应该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商业实践的前沿问题。做评价时,我们看重研究质量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力。研究成果通过国际顶级期刊或者国内顶级期刊发表,再或者以政策白皮书、政策建议,以及用于改变市场参与者、政策制定者理念的培训课程、书籍等形式呈现均可。
另外,我们推出了“光华思想力”智库平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以团队研究方式,鼓励研究人员聚焦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相关的,以及与商业前沿实践相关的一些重大课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10多个课题正在推进中。其中有两个特性,一是有组织的科研,即课题有顶层设计,通常是学院内部讨论之后,对目前最重要的一些研究领域做出规划;二是在具体研究问题上和研究成果上,鼓励多元的、交叉学科融合的产出方式。
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一个重要举措也是鼓励交叉学科研究。2019年,我们学院成立了三个交叉学科平台,分别关于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微观大数据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管理创新。基于平台,鼓励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聚在一起,通过思想碰撞,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这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搭建甚至突破,将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进行了培养模式创新。2018年推出北大首个英文本科项目——“未来领导者”本科项目,与15所全球顶尖商学院展开合作,旨在培养真正了解中国、对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有高度认同的未来国际领导人才。即把我们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范围,从国内人才培养延伸到了国际人才培养。
为配合人才培养,我们对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进行了全方位调整。本科生培养方面,我们已做了10年的“沃土计划”,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去调研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知行合一。这项计划已从早期由学生自愿参加,发展成一个学分课程,成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同时,沃土计划与我们的思政课程体系相结合,对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还在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增设数据科学、金融科技等方向,引入人工智能等多个辅修方向。并且与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展在机器人工程和计算机方面的双学位合作。
人才培养方面,学术研究生项目(含博士培养)以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与独立研究能力的青年学者,专业硕士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我们强化价值引领,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教授们对这些问题的认知融入到课程中,以此来培养能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人才、教研工作者。
举个例子,中国的服务业蓬勃发展,但专门针对服务领域管理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项目是空白的。因此,今年光华启动了与康奈尔大学合作的一个双学位项目(MBA&MMH),旨在为全球服务业培养和输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
博士培养方面,今年开始针对我们合作院校中“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重新梳理国际博士项目(IPHD)。通过严谨、系统和前沿的学术训练,希望培养的人才未来能够完全胜任高水平大学、政府部门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的国际学者。
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发展经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进行梳理研究,建立具有通用性的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将学科发展的边界向外推进。
以“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记者:北大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比较强调做“有组织的科研”。你刚也提到了有组织的科研。光华管理学院“有组织的科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俏:光华的学术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学术的、针对学科知识本身的通用性研究,另一类就是通过有组织的科研,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卡脖子”工程方面的研究,直接回应国家所需,时代所需。我们把传统的科研方式跟有组织的科研结合在一起,源源不断产生新成果,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
有组织的科研体现在多个方面。以社会服务方面为例,光华承接了三个针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制定的研究课题,作为规划的底层报告,最后研究成果都入选到了国家发改委编撰的《“十四五”规划战略研究》一书中。此外,以“光华思想力”平台为载体,聚焦“十四五”租赁住房研究,提出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租赁住房改革和 REITs 市场建设三位一体的改革方案。仅REITs课题就先后发布 14 个研究报告,深度参与国家部委以 REITs为主题的方案论证和文件起草,为解决不动产金融的重大问题提供坚实的研究支持。
目前我们还组织了近30位教授在做5G、6G相关研究课题,拟通过不同层面的研究以评估5G、6G的推进,会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以及哪些领域可能是要导入5G、6G的关键领域,进而为制定配套的政策提供参考。
碳中和研究方面,我们今年组织学院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们展开了若干次头脑风暴,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方向,针对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针对未来节点行业的识别,针对碳中和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怎么去推进等方面,已确定了5个子课题。这5个主题都在进行之中,预计将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将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
未来五年要培养一批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领军人物
记者: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光华管理学院有哪些专业入选?
刘俏: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这两个学科由光华管理学院牵头建设。
记者: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光华管理学院要做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刘俏:就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而言,按照 QS排名来看,我们现在已经是亚洲前列、跻身世界一流了。因此,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我们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我们要做的重点工作的总体目标仍然围绕“学术、学科、学人”展开,包含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几个维度。
在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将分别聚焦3-4个重大领域问题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研究方面,继续做高质量的中国问题研究,不断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
在“中国系列”的精品课程和教材开发方面,我们提出“1+1+1”的目标,即针对7个科系和3大交叉平台,以每个单位产出一门精品本科课程、一门MBA精品课程、一本精品教材为要求,计划未来五年完成二三十门精品课程、20多本本科和MBA的经典教材,建成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核心课程的中国教材体系。
同时,我们希望在思政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方面能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探索建立将思政课堂与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相结合、德才兼备的新型育人模式。
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将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学术积淀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后备人才,建立有层次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将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多个由资深教授牵头、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的研究团队,引导青年教师学术成长和学术声誉的确立。
同时,我们将继续发挥“光华思想力”的平台优势,聚焦一批在新的发展阶段急需破题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以及商业实践的前沿问题,展开有组织的科研,并通过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科研不应跟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记者: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目前还有哪些需要提升或改进的地方?
刘俏:关于此,我想谈谈我看到的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极端是,过分强调西方期刊的发表。有些学生、学者掌握了很好的研究方法,而忽略对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相关性做分析,研究成果虽易在西方期刊发表,却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和前沿商业实践脱节。这是一个不太好的趋势。未来需要引导学者们参与到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和重要研究中去。
另外一个极端是,“破五唯”之下,有不少学术文章看不出分析能力、研究方法论,只是重在强调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
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对真问题去科学理性地做高质量的研究。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与强调中国特色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打好基础,形成以科学理性的方法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做研究的共识。不应该持着“我看不上你,我不跟你玩了”的态度去毁掉它。
就经济管理与经济学领域而言,现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影响、定义研究范式,做研究时不应轻易去改范式,而是要努力参与到范式的塑造、更替过程中去。
“破五唯”不是不发论文了,而是要发高质量的论文
记者:去年教育部印发的《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中明确,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疾,不将SCI、ESI 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这是否意味着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下降?
刘俏:“破五唯”,是不唯发表论文。但“破五唯”不应被理解成大家不用写论文了,或者将在国际顶刊上发文章视为一件耻辱的事。千万不要去把自己的发展与国际社会割裂开,固步自封,认为“破五唯”之后我们就跟国际学术体系不来往了。
“破五唯”也不是说写论文不重要了,而是少写“泡沫化”的文章,多做一些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我们鼓励更多的老师做出色的论文,去国际顶刊做编委、主编,提高学术发言权的分量,这其实也是“破五唯”。
光华管理学院正在创办综合类学术期刊,暂定名为《经济管理学刊》,这是一本中文期刊,同时保留英文开放通道。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展示有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研究的高质量成果的平台。同时,也希望未来能把它打造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建设平台。《经济管理学刊》除覆盖经济管理主要研究方向外,还将突出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这是其他期刊所没有的。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在不可逆转地向中国靠近,我们经济体量大、增长速度快,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美国发展模式产生上百年了,但在发展中国家没有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没有带动大量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而中国发展路径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和尝试,我们若能引领国外学者关注中国问题、关注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以及中国发展经验的梳理与推广,针对中国发展去发表国际顶刊,这可能是“破五唯”的最高境界。
记者:你认为当前人才成长、包括高校教师成长环境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刘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真正尊重科研。科学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而且探索是有失败概率的,要尊重客观存在的这些不确定性,鼓励研究者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多做中国关键性问题研究。
当然,这也涉及国内学术氛围重构,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可喜的是,我们目前正处于探索过程中。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7年《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经济学家。刘俏教授在公司金融、实证资产定价、市场微观结构与中国经济研究等方面拥有众多著述,其著作包括《我们热爱的金融——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从大到伟大2.0 —— 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等。